2018年2月15日(农历除夕),张扣扣为母报仇,杀死王家父子三人。这个案件,让紧接着的狗年新春鸡犬不宁。
一本《唐诗三百首》,让多少人爱不释手,里面的诗歌多多,都是从唐代数以万计的诗歌中挑选出的精华。
对自我才华的骄傲,那是自信,与其他人无关,顶多惹人烦。如果因为自己很有才,就看不起别人,那就麻烦大了,会招人恨,要引火烧身。
公元699年,当时武则天是皇帝,杜审言从首都被贬到江西吉安。他还不吸取教训,在作诗之余继续贬低同僚,与周围人关系很差。
没过多久,其中两位同僚,一位叫郭若讷,一位叫周季重就罗织罪名,让杜审言锒铛入狱,随时可能被罪加一等,面临灭顶之灾。
可惜杜审言的这两位同僚没打听清楚,他们一心只想出气报复,忘了杜审言还有一个13岁的孝子杜并。
周季重深受重伤,医治无效,死前说道:“我不知道杜审言还有个孝子,早知道就不听信郭若讷的谗言了,是郭若讷害了我。”
也许是因为周季重临死之前的话,也许是朝廷派员来核实情况,杜审言很快无罪释放,但因为儿子杀了朝廷官员,他也被免去官职。
此时杜审言知道,自己能见到武则天,是因为自己儿子的一条命。他心早就碎了,但是,还必须强颜欢笑,谢恩朝拜,按武则天的命令,做了《欢喜诗》。
张扣扣是在除夕当天,看到王家人准备上坟,想到多年前的母亲被害的仇恨,报复杀人。他并没有在母亲被害之后立即动手,也没有在自己成年,从部队退役后立马动手,可见他原先并不想复仇,不然不会等到母亲被害22年后,也不会等到仇人释放快20年后,可见他是临时起意,。
反观杜甫的叔叔杜并,他在手刃仇人时,也不过是13岁,和当年张扣扣母亲被害时候,张扣扣的年龄一样。
为什么原本并不想杀人的张扣扣,在时过境迁以后竟然连杀三人?从报道来看,35岁的他并没有成家,孤家寡人。生活的不顺,难免让他想到多年前的那庄血案往事。
张扣扣杀人后,选择逃跑,后来逃无可逃,只好自首。可见张扣扣并没有觉得自己完全是正义之举,逃跑不仅是为了逃脱惩罚。
那些反对血亲复仇的法律人士,可能忘了,法律并没有达到张扣扣的目的,至少没有让这位13岁失去母亲的人心服口服。
张扣扣的母亲先动手(实际情况待后续调查),法律判决就说她有错在先。这隐含的意思就是她该被打死?!
传统的中国社会,讲究与人为善,特别是在农村,不轻易与人结怨,难免会有磕磕碰碰,但一般不会发展到杀人的地步。
一场血案,三条人命,张扣扣必然逃过不了惩罚。他可曾想到,自己的母亲会这样甘心吗?会为他报仇杀人而含笑九泉吗?